返回栏目
首页山东文史 • 正文

湖北十堰大山里走出来的全国劳模高华堂

来源:楚汉网 发布时间: 作者:小小书童

高华堂(1924-2005年),1924年生于湖北郧县大堰乡一个贫穷荒僻的小山沟,小学文化,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先后担任过村支部书记、乡党总支书记、乡党委书记、县农会主席等职。1951-1958年,他带领大堰乡翻山堰村人民改田造地,延修渠堰,以“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魄力、以“与天斗,与地斗、与人斗,其乐无穷”的韧劲、以“面朝黄土背朝天、埋头建设新家园”的信念和“扎根土地,从人民中来、到人民中去的”的实践经验智慧彻底改变了山区人民原始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,1958年12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,并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。高华堂带领当地人民不仅解决了老百姓家无余粮、吃不饱饭的温饱问题,同时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,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巨大的精神力量。可以说研究高华堂,就是研究我国自建国以来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发端,也为今后探索解决“三农”问题、农村综合治理提供了方向和依据。

 湖北十堰大山里走出来的全国劳模高华堂
成长背景——要饭激发出的造田梦
     高华堂出生的时候,中国仍然处于黑暗动荡、风雨如晦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,国家政权还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手里,各地老百姓饱受欺侮压迫,民不聊生。高华堂有一个大其二十岁的大哥,大哥承担了家里几乎全部的农活,整体整夜的在地里劳作,但辛苦劳动所得尽被地主占有,全家人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。迫不得已,高华堂只能在四五岁时就跟在病弱不堪的妈妈后面,挨家挨户的要饭才能得以生存。有一次,一户同样穷苦不堪的人家实在不忍心让这母子俩空手而归,就从灶台上刮下来半碗米汤,高华堂喝了一口,顿时觉得那真是人间至味,砸吧着小嘴儿,心里暗下决心,长大以后一定要把这村里所有的土地都改成田地,分给穷人,让穷人有米饭吃,有米汤喝,不再过这样饥寒交迫的苦日子。
 
主要成就——耕者有其田,修渠引水源
高华堂小学毕业后,为了维持全家温饱,给人做过木匠,也做过铁匠,学会了一身好手艺。1947年随着郧县解放,高华堂积极投身打土豪分田地、清匪反霸斗争。1950年,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,次年担任翻山堰村党支部书记,后又被提升为乡党总支书记。1955年,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,高华堂经过深思熟虑和勘探测算,在四季长流的大柳乡大长沟河旁,利用自己早年的木工手艺,利用当地猎手自制炸药,带领当地老百姓一边测量,一边开渠,一边放水,完全依靠人力修通了一条54里长的“五四”长渠,将活水引进田地,解决了当地时旱时涝的大问题,堪称“当代愚公”。为了保障水源的合理利用,他又率领当地老百姓先后修建了109口塘库,既保障了人畜饮水,又保障农田灌溉,还防止了水土流失。据统计,截止1958年底,高华堂率领群众改梯田3600亩,梯地7500亩,植树造林18000亩,还修建了郧县第一个小型水电站。从此,高华堂不仅实现了儿时“让穷人有米饭吃”的夙愿,还彻底改变了翻山堰村穷山恶水的贫瘠面貌,使当地群众“耕者有其田”,昔日的小山村旧貌换新颜。
 
当代启示——从农村合作社到新农村建设
高华堂一生都没有离开过郧县,纵观他一生的成就也就仅仅局限于郧县大堰乡。但他给乡村综合治理所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、折射的关于土地所有制改革方向性问题是触及根本的,反映的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值得深思的。他打破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体制藩篱,为当时探索实现更高级别的农村合作社模式提供了范本,也为今天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。如今,“三治”内涵早已从高华堂时代的“治山治水治土”转变为“自治法治德治”,大部分中国农民的主要诉求正在从“吃上米饭”这样单纯的物质要求向更高层次的精神要求转变,我们需要思考的是,如何将那个年代高华堂们的勇气、韧劲和智慧变成今天我们的武器,又好又快地解决当下问题。

本文地址:山东文史频道,楚汉网—湖北本地生活服务平台,捕捉湖北武汉生活大小事件动态,时时分享热点资讯,以及提供湖北各地吃喝玩乐,相亲交友,人才招聘,房产买卖,农产品批发,团购旅游门票,热点娱乐事件等一站式资讯,让您了解湖北的方方面面;另外,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本站资讯请保留本文地址,谢谢!

    你还喜欢看Related

    大家都喜欢看Related

    返回栏目>>

    首页 | 资讯 | 民生 | 生活 | 旅游 | 美食 | 特产帮助

    Copyright © 2015-2030 楚汉网 版权所有

    晋ICP备2021008313号-1 站长邮箱:5997597@qq.com